很多人认为韩信是因为对刘邦忠心,才没有听从蒯彻的话而自立股票推手,史书中记载了韩信对蒯彻说过一段话: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汉王(刘邦)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
让人觉得韩信是一个忠心,不图谋私利,不会背信弃义的人。
评论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
韩信这个齐王是怎么来的?
韩信
在关键时刻要挟刘邦分封来的。
《史记 高祖本纪》: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守之。
刘邦听从张良的计策,撕毁鸿沟协议,率军追击项羽,在阳夏南面,刘邦联系韩信、彭越联合攻击项羽,但是韩信和彭越都没有来,刘邦被项羽打败,进入营垒,挖深壕沟防守。
韩信派人请刘邦封为代理齐王也就是这一段时间的事,这不是摆明了是落井下石?
在战事关键时刻,韩信做的不是救援刘邦,而是请封代理齐王。
换句话说,韩信认为自己做代理齐王比协助刘邦打败项羽更为重要,请问这是不是图谋私利?
司马迁借韩信之口说不会图谋私利,这摆明了是司马迁想粉饰韩信,话无论说得多么漂亮,都不如看他做了什么来得实际。
从大局观来看,韩信更为自私自利,打败项羽重要还是分封诸侯王重要?国事重要还是私事重要?
刘邦
人家彭越还是独立的诸侯,闹下情绪刘邦也管不了,吃穿用不靠刘邦,但韩信不同,他是刘邦的直系下属,吃着刘邦的,穿着刘邦的,用着刘邦的,却不救刘邦,韩信在齐地整整待了十个月,近一年时间都在观望之中,这是哪门子的忠心?
《史记 淮阴侯列传》: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於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
这是刘邦对韩信请封齐王的第一反应,只是因为大局,刘邦忍了下来股票推手,不代表刘邦不怨恨韩信,刘邦是想先打击项羽,然后再跟韩信秋后算账。
说韩信忠心完全就是笑话,韩信哪来的忠心?他原来是跟项羽的,项羽不重视他就逃到刘邦这里来了,刘邦起初也不准备重用,韩信就准备逃走,另谋高就了,要不是萧何追了回来,哪有后来的韩信。
韩信这不是忠心,这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给的待遇好就去哪里,就跟现在找工作一样,哪家工资高、待遇好就去哪里,这种行为没有错,但你不说他忠心。
韩信并不忠心
韩信为了自己的仕途,把好朋友钟离昧给逼死了,这是哪门子的忠心?
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上级,韩信是没有忠心可言的,他就是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的人。
那韩信为什么不听从蒯通的话自立为王呢?
因为没有成功的把握。
韩信这个人很聪明,在军事上如此,在政治上也并不傻,他请封齐王的时候,就知道利用刘邦受困的机会,时机选择得相当高明,你要说韩信不是故意的,没有人相信。
他为了达到目的,很善于利用各种时机,但是自立为王等同于造反,韩信根本没有成功的机会。
韩信是刘邦的直属部将,他不是独立的诸侯,韩信军队所有的后勤供应、组织架构、人员安排都是刘邦来搭建的。
举个例子,曹参和灌婴两人,有时候跟随韩信一起作战,有时候跟随刘邦一起作战,有时候独自率军作战,这个调度就是刘邦安排的,韩信根本无权参与。
楚汉战争刚开始时,曹参不属于韩信,韩信攻魏时,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与韩信率军向东在东张攻打魏将军孙遫的军队,大败孙遫的军队,随后活捉魏将王襄和魏王豹,夺取平阳。
曹参并不是一直归属韩信指挥
韩信攻代时,曹参一同随行,此时开始归属韩信,韩信攻赵时,曹参把赵国别将戚将军围困在邬县城中,后斩杀了他。
攻赵之后,曹参又率军回到敖仓刘邦的营地,在韩信攻齐之战时,曹参归属韩信但独自率军攻战,夺取齐国之后,曹参又平定了齐国的其它城池,基本上是独立作战了,不归属韩信了,曹参没有参与垓下之战。
至于灌婴,只有在韩信攻齐之战时参与了,他是否归属韩信,史书没有记载,但从灌婴的轨迹来说,是不属于韩信的,大多数时候跟随刘邦作战,只是攻齐,刘邦派他参战,临时归韩信指挥是可能的,但是在架构并不归属韩信。
像这样的情况很多,刘邦对于韩信手下将领是双重领导的,韩信的军队都是刘邦给的,将领也是刘邦派出的,韩信只有军队的指挥权而没有所有权。
刘邦能够只身入韩信军营夺取韩信的兵符,然后还能拿着兵符调兵遣将,完全不需要韩信出场,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这说明刘邦对韩信的军队有直接控制权。
韩信手下诸多将领都是跟随刘邦从芒砀山一起出来打天下的,基本上是刘邦的心腹,这些人只是临时归属韩信指挥,他们只对刘邦忠心。
韩信的军队都是刘邦指派的
这还是只是军队的控制权,除此之外,还有地方上的治理权,韩信是完全无权参与的,韩信每打下一座城池,就由刘邦团队安排人员建立基层政权组织,收取赋税,调度人员。
战争时期,打仗和基层管理是两套班子,军队最多分一点人出来守城,打仗这部分由韩信指挥,人员由刘邦调度,基层管理这一块完全由刘邦安排,韩信只管打仗。
就连韩信的后勤补给,武器装备都是由萧何在后方提供的,韩信打下来的地区经刘邦的基层管理成熟之后,也成为刘邦的后方,这批人只认刘邦不认韩信的。
韩信只有被封为诸侯王才有地方的治理权,才能成立独立的诸侯,否则永远是刘邦手下的将领,别说自立,手下军队能听韩信的话一起来造反都是奇迹。
这也是韩信想被封为代理齐王的原因,说明韩信是有野心的,或者有理想的,韩信打下齐国之后,包括他在等待刘邦封王的这一段时间,他在齐国整整待了十个月的时间,你说韩信在干嘛?
最大的可能就是韩信在培养自己的势力,建立自己的基层政权,但这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但刘邦显然更聪明,垓下之战一结束,首先夺了韩信兵权,然后把韩信由齐王迁为楚王。
刘邦能不知道韩信那点小九九?韩信在齐国做了很多努力,结果刘邦让韩信迁移到楚国,韩信培养的基层势力和班底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带到楚国,只能半途而废。
韩信不是不想反,是没有成功的机会
蒯彻这样的谋士就是动动嘴巴,根本不会考虑这样繁琐的政治事务,失败了大不了再重新投靠人,反正又不损失什么,韩信不同,他是齐王,他当然要考虑,成功还好,不成功就是身死族灭。
韩信对蒯彻的建议并不是直接拒绝,而是考虑考虑。蒯彻第一次劝时,韩信说:
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蒯彻第二次劝韩信自立时,韩信的反应是: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
韩信不是直接拒绝蒯彻,他是在犹豫,犹豫就说明韩信有自立之心,只是信心不足,你以为韩信没考虑过自立吗?
他是反反复复地考虑过的,认为没有成功的把握,才不敢自立,为什么不能成功?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班底,没有自己的基层政权,打仗时就没有后勤。
韩信手下除了蒯彻之外,你还能叫出一个人的名字吗?造反不是一个人能完成,要有亲信,要有团队,韩信这样靠出卖朋友求荣的人,是没有人任何跟随他的,这也是韩信不敢反的原因之一。
景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