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人配,兰州雅戈尔时代之星楼盘陷入质量纠纷,引发广泛关注,购房者的权益与开发商的责任在这场争议中备受审视。
160万房款换来“问题房”:收房即遇墙面掉渣、承重柱孔洞
据中国房地产报报道,2020年,耿女士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以13600元/平方米的价格(较当地楼盘均价溢价不少),购置了兰州雅戈尔时代之星6号楼的一套住宅,总计花费约160万元。这本应是开启幸福生活的钥匙,然而2023年收房时的景象却让她陷入了深深的困扰。
墙体裂缝在客厅、卧室多处可见,手指轻轻一抠墙面砂浆便簌簌掉渣;客厅承重柱的混凝土表面出现明显孔洞,露出内部钢筋;卫生间防水层大面积脱落,地面渗水痕迹清晰……这些触目惊心的问题,让耿女士和同楼其他业主刚拿到房就犯了愁。“花光积蓄买的房子,连基本的居住安全都没法保证。”耿女士的话道出了不少业主的心声。
检测报告现分歧:36根钢筋6根不达标,承重墙问题未提及
收房后,6号楼业主多次向兰州高新区相关部门反映情况。2024年,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受委托对部分房屋进行检测,这份承载着业主期待的报告,却成了新的争议焦点。
报告数据显示,检测的7片剪力墙中,有1片垂直分布筋间距不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6道梁里1道钢筋间距不达标;36根楼板(顶板)钢筋中,6根保护层厚度超出允许偏差范围,且厨房顶板存在裂缝渗漏痕迹。但报告结论却明确:房屋主体结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上述问题属“一般质量缺陷”,不影响正常使用。
图源:资料图人人配
“这报告根本没说实话。”耿女士拿出业主签字的检测申请单,上面明确标注需检测承重墙孔洞、柱子断层等问题,但报告里只字未提。更让业主不安的是,房屋按八级抗震标准设计,图纸要求填充墙每500毫米设2φ6通长拉筋,可实际厨房、卧室等区域的填充墙均未按此施工。“兰州多地震,这些钢筋问题可不是小缺陷。”业主王先生算了笔账,160万房款是全家多年积蓄,如今房子不敢住,维权又无门,实在煎熬。
多方协调陷僵局:行政认定“可维修”,业主坚持“要退房”
兰州高新区建设和房产管理局很快介入此事。工作人员联合市住建局、质监站、开发商等多方多次现场核查后,出具意见书认可检测报告结论,认定问题属一般缺陷,责令施工方限期维修。
但业主们坚决反对维修方案,一致要求退房退款。“表面修修补补解决不了结构隐患,住进去天天提心吊胆。”耿女士说。而甘肃雅戈尔西北置业公司则明确表示,只接受维修,拒绝退房。双方各执一词,行政部门多次协调均无进展。
业主们也曾诉诸法律途径,起诉开发商要求退房赔偿,却被法院驳回。法院支持开发商进行维修处理,但在具体维修方案上,业主与开发商又产生分歧——业主要求先解决钢筋、承重墙等核心问题,开发商则坚持按常规缺陷修补流程操作,僵局始终未能打破。
图源:资料图
修补方案遭质疑:80%裂缝归因为温度人人配,钢丝网加固被指“治标”
2025年5月,雅戈尔方面向业主出具了一份详细的修补方案,试图打破僵局。方案将裂缝成因分为三类:温度收缩裂缝占比80%,主要因混凝土与砌体材料膨胀系数不同所致;施工工艺缺陷占一定比例,包括模板拼缝不严、拉结筋位置偏差、砌筑高度超标等;环境因素则涉及地基沉降、装修扰动等。
针对具体问题,方案提出:小蜂窝用1:2水泥砂浆修补,大蜂窝换用高一级标号细石混凝土;砌体裂缝需挂设20x20x1.2毫米钢丝网,搭接宽度不小于100毫米,固定钉间距控制在300毫米以内。
但这份方案仍未获得业主认可。“只修表面裂缝,对钢筋间距不达标、拉筋缺失这些关键问题避而不谈。”耿女士直言,方案“治标不治本”,无法消除业主对房屋安全的担忧。多位业主明确表示,不解决结构安全隐患,绝不接受任何修补。
图源:资料图
项目屡陷风波:房价3年跌40%,房企正退出地产行业
事实上,雅戈尔时代之星项目此前已多次引发维权。2022年,9号楼业主以13000元/平方米均价购房时,销售方宣称房价最高可达14500元/平方米,还暗示后续楼栋会涨价。但两年后,10号楼均价跌至9000元/平方米,部分房源甚至低至7660元/平方米,较此前价格跌幅超40%。
当时多名业主以“虚假宣传”起诉开发商要求退房,同样被驳回。兰州市住建局解释,商品房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雅戈尔的调价行为符合规定。
从企业背景看,雅戈尔以男装起家,地产曾是其核心业务,巅峰时期地产业务营收占比超70%。但近年来地产业务持续下滑,2023年年报显示存量项目去化放缓。2024年,雅戈尔宣布退出运营30余年的地产行业,全力回归时尚主业。2024年其地产业务无新推项目,尾盘预售收入30.31亿元,同比大降69.03%;2025年上半年营收51.11亿元,同比下降10.5%,净利润也下滑8.04%,战略转型效果尚未显现。
安居底线待守: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质量拷问
如今,兰州雅戈尔时代之星6号楼的业主们仍在等待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有业主无奈表示,房子空置快两年,每月还着房贷,却只能在外租房居住。
在住房回归居住属性的当下,160万房款背后的质量争议,折射出房地产行业的安全底线问题。房屋质量不仅关乎企业信誉,更牵动着万千家庭的生活质量。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既需要房企坚守质量初心,也需要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比如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控,规范检测机构的第三方立场,建立更畅通的业主维权渠道。
至此,期待开发商能正视业主诉求,与各方共同找到兼顾安全与权益的解决方案,让业主们早日安心入住。更希望这场纠纷能成为行业警示,推动更多房企把质量放在首位,让“安居”真正成为民生福祉。
(内容综合自中国房地产报、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及公开新闻报道)
景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